photo

研華基金會藝文總監米君儒分享如何提升企業文化幸福感

文/陳品嘉

ESG專案/程元

人物拍攝/何晏瑋

活動照片提供/研華基金會



踏進研華科技瑞光總部大門,與想像中生冷科技感截然不同,大門入口一旁的藝廊正展出藝術家 AKIBO 的機器人展,研華藝文公益總監米君儒熱情分享被 3 具機器人簇擁、讓同仁、外賓都紛紛留下網美照的「打卡點」。

很難想像童趣溫馨的藝廊,之前是大部分同仁與訪客過而不入的角落。由米君儒著手大改造,先是與布袋戲合作規劃「霹靂群星聚研華」展覽,而後邀請名家許培鴻記錄崑曲《牡丹亭》攝影展,再到 AKIBO 機器人展,儼然成為充滿驚喜的藝文走廊。米君儒說,種種轉變的發生,源自於董事長劉克振的想法:「希望帶給同仁文化幸福感」。



厚植「文化幸福感」 挖掘人性根本需求

追問「文化幸福感」的定義之前,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願景為「地球智能的推手」的科技公司如此重視文化,甚至將與藝文產業共好視為永續主要策略?

米君儒從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往下深探,「那個『人性』應該是很多文化底蘊的積累。」所謂的「智」能,並不侷限於科技或公式運算,也包含了人文素養、生命經驗、各種藝術文化等等,沉積為每個產業都想探究的「人性」。

文化即是日常生活、即是食衣住行,任何產業都能與藝術文化並不違和,推動產業進步的同時累積底蘊,更能賦予產品及服務深度與廣度。

研華藝廊的規劃恰好呼應了「文化並非特定領域,而是生活美學」觀點:接觸藝術不一定要去博物館,每天到公司上班就是在看展。同仁對於每次新企劃都充滿期待,紛紛主動前來拍照分享。


▲研華科技藝廊多元策展主題,讓公司就像一座博物館(圖片來源:研華基金會)



奠基利他精神 將利害關係人都養成觀眾

重視藝文發展的萌芽點,追本溯源也是劉克振董事長單純的念頭:想打造鼓勵員工多多接觸藝文活動的幸福企業。自 2011 年研華便推動「藝文沙龍」專案,每年公開徵選表演團體,讓同仁票選最想看的表演,由企業購票提供同仁進場觀賞表演。

藝文沙龍持續至今十數個年頭,運作模式相對成熟,米君儒歸納出重點:「覺得表演好看與否是個人主觀感受,但重點是要給大家舒服的體驗。」

從事表演藝術多年的米君儒點出,好的觀賞體驗除了演出內容,還包含各種軟硬體的感受,端看團隊的製作能力。因此研華通常會以具備一定規模及經驗的團隊為購票大宗,另外同步少量購買小團隊或小型演出票券,提供多元化選擇。就有同仁在看過爵士四重奏表演後被圈粉,「也許之後她就願意自己花錢買票,而不是等公司提供。」

此外,研華也經常小型包場邀請客戶同樂,有了藝術文化作為潤滑劑,為同仁之間、客戶之間創造許多共同話題,開展更多非商業性的交流。米君儒舉例,有日本客戶來訪時就被藝廊的霹靂布袋戲展吸引,透過翻譯了解相關文化,聽得津津有味。非制式的交流片刻達成了國民外交,也讓客戶留下深刻印象。



▲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熱愛藝文活動,經常親自參與(圖片來源:研華基金會)



米君儒在董事長的支持下還錄製 Podcast《藝文輕鬆聽》,每集邀請不同藝文團體做分享。原本只是針對研華內部經營的頻道,下載量卻穩定上升,收聽觀眾已不侷限於研華員工,而是面向大眾推廣台灣優秀的藝文團隊,也成為企業被大眾認識的一個窗口。「這樣一來,研華是在養成更多觀眾,包括同仁、客戶、社會大眾等利害關係人,做到『藝業共榮』。」

購票贊助、包場活動、Podcast 推廣等等,研華奠基於「利他」精神,與藝文團體形成緊密的雙向交流,跳脫企業單方面贊助的框架。然而,這段屬於研華的路徑不一定適用所有企業,也難以直接複製。

「藝業共榮」不僅帶動 CSR 支持文化創新,也能發揮綜效共同創造社會影響力,前提是企業必須明白為何而做、想做什麼、價值主張為何。針對想嘗試 ESG for Culture 的企業,文策院提供對應的協助,從品牌主軸核心出發制定專案計畫,媒合藝文團體共同合作,確保合作雙方的理念主張相符,透過不同專案建構出專屬的 ESG for Culture 地圖。



▲今年舉辦「印象派150週年光影藝術展」研華星光專場活動,吸引百位同仁與家人前來親近藝術(圖片來源:研華基金會)



製造各種「突觸」 增加接觸藝術文化的機會

若說藝文沙龍是將表演藝術推廣至生活層面,培育人才則是研華長期深度向下扎根的面向。研華長期與國光劇團、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及師大表演藝術所等學術單位合作,透過贊助文化藝術計畫來養成表演藝術青年人才。

計畫過程有更多元的合作機會發生。例如研華舉行的年度大型會議,會邀請戲曲學院學生,提供年輕學生演出機會累積經驗,或者是邀請台北曲藝團到公司表演相聲,積極創造利害關係人與藝文活動接觸的機會。「我們要製造很多接二連三的突觸,累積時間夠久,研華的網絡就會越拓越寬,也會越來越豐富。」



▲研華科技內部大型活動一定都會邀請表演團隊來做精彩演出(圖片來源:研華基金會)



近年來連好萊塢都鬧編劇荒,台灣也不例外。追根究柢,如何培育出有創意、說故事的人才,是台灣迫在眉睫的課題。而研華希望做到的,是透過資源的挹注協助藝文團隊培養累進實力,而不僅將目光放在眼前的票房,共同為產業闢出一條路,彼此提升共榮共好。

多數人印象中認為企業與藝文之間存在鴻溝,然而若想達成藝業共榮,不僅企業要能理解文化的價值,藝術家也必須具有商業思維。

自許為藝企之間橋樑的文策院,透過文化影響力各種培力課程與共創工作坊,邀請各界業師、顧問陪跑文化產業,除了健全優化永續商業模式、提升經營能力之外,還有一項關鍵任務就是讓藝文團體能以商業語言進行溝通,以利雙方順利對接。

另一方面,持續厚植藝文團體軟實力的人才培育,也是文策院的長期目標,期望文化內容產業的創意與能量,能激發企業新思維與創新方案。



藝術文化與 ESG 都需要長時間細水長流

研華科技永續作為有目共睹,也是受到各界肯定的幸福企業。然而種種亮眼成果,並非一開始預設的成績,米君儒描述的路徑,也可供正在努力實踐 ESG 的企業作為借鏡:

「研華並不是先設想會帶來哪些成果,才去設計這些計畫或活動。而是單純認為該做什麼就先去做,自然會在過程中梳理出適合公司的 ESG 狀態,也可能帶來無法量化的效益。」

研華辦公室走廊懸掛著一整排充滿童趣的畫,米君儒分享,起初因為董事長夫人希望加強同仁之間的連結,催生了「研華小畫家」繪圖徵選活動,鼓勵同仁小孩畫畫,牆上掛的全是得獎作品。



▲研華舉辦小畫家繪畫徵選活動,鼓勵孩子發揮創意



有趣的是,得獎畫作風格非常多元,米君儒刻意邀請不同領域專家擔任評審,不只鼓勵畫得「好」的小孩,也鼓勵想像力與潛力。她分享其中一幅特別喜愛的作品,不見得畫筆最工整、用色最漂亮,卻將孩童無拘無束的創造力展露無遺。

針對繪圖徵選活動,研華還舉辦相當正式的頒獎典禮,由董事長夫人親自頒獎。名次公佈時,已經離職的家長還特地詢問能否拿到獎狀,後來特別安排孩子到作品前面頒獎。當天媽媽和小孩特地隆重打扮出席,留下珍貴回憶。直到到現在,時常有同仁指著牆上的畫分享:「這是我小孩畫的!」



▲研華菁英獎學金暨小畫家頒獎典禮,由董事長夫人親自頒獎給每一位研華小畫家(圖片來源:研華基金會)



藉由親子活動成功提升同仁參加意願,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孩子來說也是重要的啟蒙:活動的宗旨不在於栽培畫家,而是鼓勵各式各樣創意。

總的來看,也許可以將「文化幸福感」視為不斷推動品牌的底蘊。從藝廊策展到藝文沙龍、從人才培育到小畫家徵選,一致凸顯研華的思維:做這些事情不像戒菸或減重,短期內能看到具體成效,藝術文化需要細水長流,創意值得等待,直到某一天它可能用各種意想不到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那是不僅是一間企業需要的,也是台灣期待的動力。



Tags:
文化,永續

字體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