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TAICCA-opening

文:盧俊偉/文策院副院長

過往在推動文化內容端與企業 CSR 資源銜接的時候,經常面對一些媒合的斷鏈點,包括文化內容端對於企業 CSR 的策略考量和投入議題並不熟悉,同時企業端對於文化內容端的認識和想像力也不足,因此導致媒合的困難。除了媒合斷鏈點之外,在國際趨勢方面,我們也看到,企業在選擇 CSR 合作夥伴時,已更加重視與企業自身的策略互補性,因此對於合作夥伴的期待,會更多考量諸如願景及價值一致性、能否協助企業達成社會目標、與商業模式的關聯性、風險管理評估(確保 CSR 合作夥伴方無存在重大風險)等等。在面對上述的媒合斷鏈點和國際趨勢下,應該重新思考我們推動論述的目標和策略核心。我們想推動的是,讓文化、企業、社會共好,以「文化影響力投資」重新定位 CSR for Culture,並逐步打造文化影響力投資生態,促進 CSB 共好模式成為新常態。


我們想推動的是(一):透過文化與企業的攜手,共創社會影響力

除了支持方式的多元化之外,我們所倡議的 CSB 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希望能夠促成文化內容端、企業端、社會端共好,因此企業對於文化內容端的支持也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透過共學共創的方式,長出對於社會具有影響力的行動計畫,換句話說,企業以多元方式支持文化內容端,文化內容端則用最擅長的說故事能力,來感動社會人心,讓社會大眾更加認同和支持企業,讓社會力彰顯企業價值。


我們想推動的是(二):不只資金,企業支持模式可以更多元創新

社會是由百工百業所構成,因此企業所能提供的支持也絕對不是只有資金而已,而是可以運用更多企業的專長和業務資源來協助,甚至是扮演企業資源串連媒合的平台。例如軟體或設計服務業可以提供相關專業的支持,或者零售業可以提供零售物資的支持等等。


具體案例:2018 年台中花博「聆聽花開的聲音」

具體的案例如 2018 年台中花博的巨型裝置藝術機械花「聆聽花開的聲音」的創造過程,依照當時原本的設計,評估至少需要 3 年工期、預算 3,400 萬元才能完成,但最初政府的經費只有 300 萬(後來增加至 1,000 萬),且因配合花博舉辦期程而必須在 8 個月完工;面對此一挑戰,由豪華朗機工擔任主設計的團隊,在地方政府的協力下,結合了台中在地產業及製作資源,包括機械、光電、製傘、營造、AI 程式設計、動畫、音樂等領域11個共創單位,協力投入價值約 7,200 萬元的資源,成功如期打造。除了證明結合產業和社會力量,可以做到更多政府部門做不到的事情之外,這個「共創」案例,開創了企業與藝術的新合作模式,「聆聽花開的聲音」不僅向世界展現台灣的裝置藝術設計能力(Cultural content),讓台灣人感到自信驕傲(Social impact),也讓世界看到台灣中部地區的中小企業堅強技術實力(Business value),是展現CSB具體經典案例。


推動做法跟以前有什麼不一樣?

因此我們所要推動的事情,和過去有些不大一樣。過去公部門在協助文化內容端銜接企業 CSR 資源時,主要方式是協助文化內容端向企業提案爭取支持;但是這樣的方式過於單向,比較像是企業在採購一些比較符合企業所需要的服務,並非提案端及支持端的雙向共學共創。事實上,在社會影響力的架構下,企業也必須重新思考和學習,怎樣的行動作法才能對於目標社群真正發揮社會影響力,為他們的主觀認知或客觀作為帶來實質改變的「結果」(outcome)和「效益」(impact),而非流於表面地只是去計算辦了多少場次的活動或來了多少人參與之類的「產出」(output)。因此,我們要推動的是,在社會影響力的架構下,以更有系統性的做法,努力促成文化內容端和企業端的共學共創,讓彼此有更深度的互相認識和共識凝聚,共同思考規劃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計劃和做法,成為未來引領企業和社會觀念改變的重要座標。我們深深知道,做這件事情並不簡單,尤其是要推動一個全新的 CSB 概念以及產出能夠落地實現的共好具體方案;單靠我們的力量絕對做不到,期待邀請更多夥伴的加入,和我們一起共同創造新的文化影響力投資浪潮。

文章轉載來源:https://taicca.tw/article/3e117b96?fbclid=IwAR3LAVRjWOeBhYTRgzpuPz57cGcmJb9NXvhMeoUPk1IVIDu7JkLBiTe1Lks

Tags:

字體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