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ita.Art
2021年對世界最重要的關鍵字之一是「碳中和」(Carbon Neutral),除了美國重返《巴黎協定》,並承諾於2060年達到碳中和,歐盟宣布於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各國與各企業逐一提出碳中和或淨零碳排(Net Zero)的目標。而這股風潮也吹進了國際大型畫廊與拍賣行中,紛紛開始重視氣候變遷議題,並提出對應政策。
本文專訪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長期深耕文化藝術政策發展與產業研究,並曾任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與畫廊協會秘書長等,相關研究與發展單位負責人,擁有豐富的產業經驗。同時,石隆盛執行長為首批推動臺灣畫廊走向藝術永續的推手,積極倡議畫廊與國際接軌,將氣候變遷融入至營運中。
當永續之風吹拂:畫廊氣候聯盟成立
受訪人:藝科智庫執行長 石隆盛/圖片來源:Gita.Art
國際指標的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al),2020年於邁阿密分點舉辦時,其一亮點為將氣候變遷的概念融入策展中。邁阿密地處低窪,未來極有可能被海水淹沒,藝術家與策展人們透過此次機會,探討氣候變遷議題。而前一年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亦針對「當代藝術中的碳足跡」與「性別平等」多項議題,開設工作坊討論,積極將永續的議題帶入藝術圈中。
這股永續之風,事實上早已吹進藝術圈。在拍賣行方,佳士得(Christie’s)於2021年3月承諾,將在2030年達到淨零碳排。同時佳士得也早已揭露2019年碳排放數據,可見其邁向永續的雄心。
在畫廊方,除了致力於環境保育計畫外,亦於2020年成立非政府組織「畫廊氣候聯盟」(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昭示著另一個時代來臨。該聯盟由畫商湯瑪斯.岱恩(Thomas Dane)、凱特.麥蓋瑞(Kate MacGarry)與藝術軟體公司Artlogic創辦人彼得.查特(Peter Chater)等人發起,於倫敦成立,目標於2030年至少減少50% 的碳排放。目前已有超過百餘家畫廊、藝術家與收藏家參與,其中成員不乏國際頂級畫廊,包含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卓納畫廊(David Zuwirner),與塔德斯.侯巴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等。而畫廊氣候聯盟在2021年4月,於柏林開啟分部,未來計畫將分部拓展至紐約及洛杉磯,積極向全球各地畫廊推廣,將氣候變遷議題融入營運中。
畫廊氣候聯盟,不僅作為倡議組織,邀請藝術家、畫廊、藏家自由加入,並整合資源,提供線上免費的碳足跡計算機、二手資源交換與減碳解決方案,協助畫廊在有限的資源底下,為環境盡一分心力。作為一個跨組織的行動,畫廊氣候聯盟實現了對「綠色畫廊」的想像:以減少碳排,為環境創造一抹綠而努力。
臺灣畫廊與永續的距離:關注氣候變遷的第一步
《竹林山水》局部, 100cm x 300cm,繪畫。景觀設計師安庾心作品,以世界不同地域的竹子,探索文化反思、自我與他者的關係。於2021年3月臺北SDGs Art展出。攝影:蕭幃軒
以世界為市場的畫廊或藝術拍賣商,無不開始重視氣候變遷議題。除了回應《巴黎協定》,致力於減緩氣候變遷風險的目標外,更是實踐對永續發展的責任。可惜臺灣的畫廊,目前對於氣候變遷等議題仍未見關心與作為,未來若是市場方出現需求,恐將疲於應付。
不過,相比於國外經驗,在臺灣落實的確有難度,當中面對的困境可能包含,缺少永續相關人才投入、對永續概念的不理解,以及畫廊本身的態度。針對此困境,石隆盛執行長建議,可先由策略面向著手。臺灣畫廊多如中小型企業方式運作,若是比照國外經驗,直接設立一位「永續發展主管」,便心有餘而力不足。反而若是以橫向集結各畫廊,成立相關永續協會,共享專業永續知識,如溫室氣體盤查、申請ISO認證經驗等,困難度將會減低。此類似於歐洲「畫廊氣候聯盟」,將對畫廊整體發展帶來莫大助益。
另外,單一畫廊亦可朝向制訂「綠色畫廊營運準則」為目標,從畫廊營運,減低資源包材資源、藝博會參與的運輸工具與人員的移動,或是參與通用的國際認證,如ISO20121(永續性活動管理)開始,減低展覽對生態環境、社區與當地經濟衝擊。不只對畫廊接軌國際,或是對於增加企業、專注永續發展的收藏家方面,都將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總結而言,對畫廊本身,以準則開始,並透過能源面,減少碳排放;材料面,減低畫材包裝與使用環保裱褙材料;運作面,使用低碳排交通與策展方式;最後,監測整體行為,並做為未來改善方針。針對整體產業,若共享專業資源與經驗,將會是可行方法。
石隆盛執行長亦建議,除了畫廊本身作為外,政府應該也扮演推動的角色,以漸進式政策,從鼓勵到強制,一步步協助畫廊邁向世界共同的目標-「碳中和」與「淨零碳排」。
廢棄的媒材、永續的藝術
除了畫廊營運外,在藝術創作上,以「永續發展」為創作題材早已存於歷史。藝術家面對人權、性別、社會階級等議題,都以不同的創作媒材表達對於議題的關心,甚至在藝術史上具有一席之地。藝術家徐冰利用廢棄的建築材料,創作作品《鳳凰》,曾於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與紐約高地聖約翰主教座堂展出。作品以勞動、階級為關懷,促使觀眾反思當代社會。
另外,在策展方面,近年也有越來越多策展人,以聯合國永續目標(SDGs goal)為策展主題挑選作品,呼應17項目標。2021年3月,知名策展人王琨生攜手創意總監嚴德芬,於臺北舉行亞洲首次的SDGs Art展會,邀請藝術家常陵、安庾心、 林品玄團隊、Willy Verginer與吳寬墩醫師作品展出。使用媒材涵蓋雕塑、數位投影與繪畫,議題關懷人權、宗教、海洋等,大獲好評。同年4月底,策展人南條史生(Fumio Nanjo)於日本北九州市舉辦了為期11天的「未來創意藝術節ART for SDGs」( ART for SDGs:Kitakyushu Art Festival)。展覽選入日本年輕的當代藝術家,作品議題關懷環境醫藥、多元社會發展與最新科技應用。藝術節旨在超越傳統的藝術界限,打造學習和娛樂的新平台。北九州市曾於2018年入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SDGs 模範城市,同時北九洲市素以名勝古蹟聞名,古典與永續相遇,別具新裁。
《水中之影》全景與SDGs Art展會介紹, 100x 280x 30cm,壓克力彩、菩提木。義大利藝術家威利˙維傑納 (Willy Verginer)作品,以菩提原木雕刻,關注兒童與海洋生態、水資源與生活空間議題。於2021年3月臺北SDGs Art展出。攝影:蕭幃軒。
從創作者到策展人逐漸興起對永續發展議題的重視,並透過軟性的藝術為介面喚醒眾人對於環境、社會等議題的重視,希望創造共好的未來。
為畫廊設計一個綠色的未來
畫廊將永續發展的概念落入到營運策略中,不是一件易事。如同臺灣許多永續企業模範生,是由於上下游供應鏈壓力,或是法規規範而開始落實。然而,通過努力,這些企業也逐漸成為永續領域的標竿,引著領臺灣各方面的發展,且其營運績效也相對較亮眼。
而全球各大畫廊也面對著永續意識的崛起,積極回應世界的潮流。從國際指標的藝博會,到畫廊氣候聯盟成立,以及越來越多相關藝術作品、策展活動出現,無不指向著永續藝術的發展,與畫廊在營運上落實永續管理的趨勢。或許目前仍不是畫廊營運的主要目標,但可以期盼的是,我們將看到一個共同的綠色未來!
Tags:
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