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TAICCA

採訪撰稿/無垠有限公司


上篇的4 個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簡稱 CSR) 案例中,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 ICDI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合作的綠建築數據庫,可以說是科技與人文的結合,透過整合氣象局數據、大氣科學的推估,來回應建築中心與建築師實際在創造適宜人居的建築時所需要的基礎。建築是為了人而存在,綠建築是在自然、科技與人文中取得的平衡,這樣為了創造出嶄新成果而動員的跨界整合,相當值得文化界深思。


同樣的,福興工業聯合利華推動的都是人才培力與孵育,在文化藝術界同樣亟需長期的資源投注與適切的培力孵育,如何見賢思齊設計出類似的機制,來培育文化內容產業新一代的人才與團隊,是十分迫切的挑戰。


而 LINE 台灣推動的數位當責計畫,則不僅包含了媒體識讀的大眾教育,也包括如何善用媒體及社群的力量去傳遞知識、接觸更多群眾,甚且透過社群形象去扭轉既定迷思,這些也都對於文化內容產業能有一定啟發。 


雖然 4 個案例所涉極廣,但若回歸其核心精神,還是可以歸納出幾個良好合作關鍵。



企業需要先具備明確的核心精神與社會參與方針

由於文化藝術內容產業相當需要長期的資源投注,如同訪調中所述,如果企業未能有長期、明確又穩定的方針,只求短期速效的 KPI,其實很難真正將想像落實,對於想解決的問題產生長期永續的效果。


如同臺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祕書長陳映伶所說,珊瑚復育就是漫長的等待,珊瑚每年都只能長那麼一點點,台達基金會要先有海洋復育的長期發展思維,加上願意理解並投入資源耐心等待,雙方先有這樣的共識才能長期合作,最終讓珊瑚緩慢但穩定地得到復育,讓海洋生態更為健康。 


企業需要穩定的方針,意味著核心精神必須明確且穩定,正如聯合利華資深經理尤慈霞所提醒,聯合利華在創辦的核心就與社會回饋有深刻的連結(量產肥皂已提升公共衛生),自然就會是企業一直努力不懈的目標。

福興工業鼓勵同仁減重之餘,並捐贈 300 本新書至衛武營閱讀窩和岡山文化中心圖書館。圖/台灣福興 FB


事實上,台灣福興工業的文化長林宜錚也強調,早在臺灣開始鼓勵甚至明定法規來要求企業負起社會責任(CSR)之前,福興工業的董事長就長年關注如何提供員工福利與培力,亦常捐助地方公益。


換言之,企業的發展體質與長期合作、投注資源的意願是最重要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企業不僅會願意建立制度來做長遠的改變,也更願意與外部團隊以互相尊重的方式,達到資源與創意的互動,創造出的火花也有機會得到相應的支持。 


也正如本系列的國際報告所指出,過去許多臺灣企業正是因為沒有那麼強烈的倡議目標,且在 CSR 的投入多半不涉及與社會結構、社會衝突及政治權力有關的社會議題,相對於美國企業突出的社會倡議與藝文活動參與,確實少了些著力點。事實上,與藝文活動結合,最大的效益其便是透過合作,與社會溝通特定的價值。 


這樣的落差,亟需要更快速的縮短距離。正如尤慈霞所強調,隨著千禧世代投入職場,年輕的職場人才愈來愈重視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愈來愈關心在企業工作能否帶來價值感的提升,企業若沒有核心理念去投入社會回饋,乃至於內部員工的激勵,在人才競爭上極可能事倍功半。


如今,解嚴後出生的年輕世代幾乎已走出「不碰政治為上策」的思維,他們熱情投入社會各領域的價值討論與倡議,將慢慢改變整體社會氛圍,甚至是企業的社會參與程度。 


而隨著臺灣企業(尤其是年輕的新創企業)愈來愈勇於與社會倡議目標做連結,也發現這樣的做法對內有助於經營人力資源,對外有助於品牌形象提升,也能提高企業投入的意願。因此隨之而來的,將會是更多的藝文與文創內容產業、創意團隊的長期合作,以此達到社會溝通的效益。 


聯合利華參與 2020 年同志大遊行。圖/聯合利華 FB


文化部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的 CSR 網站曾以中國信託為例,突顯中國信託之所以長期投入文創影視相關的 CSR,就是因為它有長期穩定的品牌形象與倡議目標,且基於本身的品牌定位來選擇相得益彰的題材調性,因此前後投資了包括《志氣》、《我們的那時此刻》、《大佛普拉斯》等小人物暖心勵志的影視作品。


如此不但獲得影獎項的提名與市場能見度,也與品牌好感度與效益結合,以此呼應中國信託所定位的「我們是一家人」(We are Family)品牌形象。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輔相乘,方能雙贏 

企業所投入的資源,除了提升形而上的社會效益與品牌形象,是否也能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這乍聽之下似乎有點矛盾,但若能兼得則不僅可以達成社會回饋的良好目的,也更有機會讓企業能長期穩定的投注,兩者若能夠並行不悖,更能讓負責 CSR 的單位在企業內部獲得穩定的預算與資源。 


而隨著企業品牌「廣告」路線因應新媒體趨勢的劇烈改變,也讓企業更可能需要透過與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 NPO)或藝文團隊合作,創造企業與消費者或市場的連結。


正如聯合利華在訪談中明確指出,他們之所以能長期把社會倡議結合品牌形象,並能同時運用「品牌行銷資源」(而非 CSR 預算)來推動兼具公益價值與倡議的行動,也是因為透過不斷的驗證,發現公益價值的倡議不只帶來品牌好感度的提升,更對於商品銷售有實質的幫助。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與藝文團隊合作。圖/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 FB


在國際報告中也指出,土耳其業會因為品牌形象與建立固定客群的考量,而支持表演藝術相關活動,主要是因為表演藝術活動能夠與特定的群眾保持穩定連結。 


在傳統廣告思維的沒落下,品牌若要能與客群市場建立更穩定的連結,價值倡議或藝文活動這些軟性、能打動人心卻看似「走心」的社群擴散策略,會比過去純粹強調商品本身特點的做法,具有更高的擴散性效益。 



用對方的語言來溝通,或尋求中介組織做轉譯

從此次訪問的案例中也可看出,企業所選擇的合作團隊,本身必定要經營穩定,甚且不少團隊的執行長還曾有在大型企業工作的經驗,非常理解大企業在內部運作及外部合作時的需求與做事方式,因此能夠有效在溝通過程中達到共識、成功完成磨合。 


若以這個角度來看,藝文團隊中若能具備出身大型企業的經理人或企劃,能夠熟知雙方運作與溝通模式的差異,應能較好的銜接企業資源與團隊創意。關於這一點,若團隊能找到對藝文領域有興趣的企業人才投身,自然是美事一椿,或者也可尋求中介組織擔任轉譯的角色,為企業與藝文團隊彼此間找到理念相同、目標一致、文化脈絡也接近的夥伴,以此讓雙方都省下評估的精力與試錯的過程。 

Tags:
永續

字體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