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中信文教基金會)多年來始終秉持著「育教於藝、文化創藝」的初衷,從偏鄉學童到藝文團隊、從表演藝術到當代繪畫,全方位培育藝術與文化人才。中信文教基金會不做煙花式的體驗,而是將藝文教育的種子深埋,提供偏鄉學童和藝文工作者一個能夠真正成長、圓夢的資源和舞台。文化內容策進院特別專訪馮寄台董事長,一窺中信基金會長年孕育文化藝術產業的獨門心法。
問:中信文教基金會力挺台灣優秀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請問您們各自看到表演藝術生態系中什麼樣的狀態,又為何開始投入支持其發展?
中國信託金控創辦人辜濓松曾說:「我們希望藝術的陶冶,使國人的藝術水準可以提高!國人的藝術水準高,就代表著國家的水準高。」因此,中信文教基金會1996年成立並建立「新舞臺」,由於當時專業表演場地相當缺乏,許多藝文團體常為尋找場地疲於奔命,透過「新舞臺」,國內許多知名表演團體在此發跡成長,也提供國人具水準的藝術欣賞場所。
中信文教基金會自2015年逐漸轉型,「新舞臺」也因總部搬遷熄燈,重新出發並以「新舞臺走出新舞臺」模式,持續發展三大主軸延伸推廣藝文的觸角—「扶植表演藝術」、「推廣視覺藝術」、「扎根偏鄉藝文教育」,期盼帶著藝術資源跨越城鄉,打造人人可以親近藝文的分享平台。
中信文教基金會將扶植表演藝術視為非常重要核心環節。自2015年啟動的「新舞臺藝術節」,正是扶植表演藝術的指標性專案,以「行動藝術節」模式走遍全臺許多城市,每年持續引進國際一流、來臺首演的表演團體,更攜手國內表演團體開發中南部市場,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之外更希望透過贊助模式,降低表演團體票房壓力,使其願意走出大臺北都會圈,擴大表演藝術內需市場。
問:中信文教基金會在「扶植表演藝術」、「推廣視覺藝術」、「扎根藝文教育」三大面向中,關於支持文化內容是否會有偏好回應哪些特定的社會議題或群體屬性?
「扎根藝文教育」這一塊,對中信文教基金會來說,推動藝文教育、人才培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希望帶著藝術教育跨越城鄉,實踐文化平權。
「夢想+圓夢工程」即是我們的代表專案,在推動藝文的過程中,發現偏鄉孩子多半因為隔代教養或經濟弱勢,對於未來,不敢「夢」,更不敢「想」。我們透過多元藝術資源跨越城鄉,提供偏鄉學童接觸藝文的機會,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目標4「教育品質」,與藝文導師合作深入偏鄉,為學童量身打造藝文課程,更結合教育政策之推動,使偏鄉學童獲得公平受教權,集結產官學的圓夢方程式,為偏鄉藝文教育開啟創新模式。
偏鄉藝術教育不只是煙花式的體驗、而是真正埋下去的種子。我們攜手藝術導師,進行長達半年以上的藝術教育,最終為孩子搭建一個圓夢舞台,透過正式演出的機會,讓台上及台下感動延續,根據社會投資影響力(SROI)分析,我們的影響力可持續1至2.5年,較一般藝文專案更具延續性。
問:可否簡述中信文教基金會近期攜手台中歌劇院,發起為期兩年的「NTT+×中國信託—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計劃的合作內容與願景?
全臺登記立案的表演團體約有6千多個,市場上有源源不絕的創意,但真正存活下來的團隊卻非常少有,資源稀少、爭取場館不易、缺乏人力物力,讓許多創作計畫無法發展成完整作品。正是因為看見創作者的需要,我們即跟臺中國家歌劇院攜手合作「NTT+X中國信託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 (以下簡稱「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
有別於傳統雨露均霑的補助,「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開創全新扶植模式,中信文教基金會期待為創作者搭建「一條龍」的培育平台:從孵育文本、媒合製作到售票演出,讓創作能量得以系統性養成,祭出國內表演藝術界徵選項目的高額獎金,並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售票演出,未來更可能獲得商轉機會,接軌藝文市場!
今年11月第一階段讀劇呈現才剛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落幕,入選的五組劇作家,各有不同的經歷背景,有的是剛畢業的劇場新鮮人、有的是非科班出身但卻懷抱劇場夢的挑戰者,也有初次嘗試音樂劇表演形式的劇場老手,他們從劇本架構優化到製作,中間面臨如何將「文字立體化,讓觀眾能看懂、聽懂」的困境,一路走來雖不容易,過程中更邀請三位導演傾囊相授,一路陪著入圍劇作家「練功」,孵育好的作品。
到了讀劇呈現當天,五部作品各有特色、場場滿座,我坐在位子上,聽到好多觀眾或笑或淚,我想這就是我們做這件事的初衷,好的劇本點子,透過跨國資源、臺灣專業的劇場前輩手把手教學,集結各方力量就能成就一部好的作品!下一步,我們將努力協助優秀新創作商轉,挖掘更多值得一刷再刷的「臺灣音樂劇」!
問:您認為文化內容為企業 CSR 所帶來的商業價值與影響力為何?
以新舞臺藝術節為例,其中大約七成都是中國信託客戶。我們除了提供中信卡友優惠,也會為中國信託銀行法金、個金VIP設計專屬藝文活動、包場聆賞演出等等,透過歷年新舞臺藝術節問卷分析,近九成民眾參與藝文活動後提升對中國信託品牌好感度。
藝術節更年年舉辦公益場,主題聚焦公益,每每是媒體採訪的焦點,我們在公益場上也會跟集團的慈善基金會、反毒基金會、中信兄弟、中金院等各大公益連結,擴大綜效,強化中國信託投入公益的品牌形象。中信文教基金會自2015年轉型至今,藝文活動推廣累積達15萬人次,透過舉辦中國信託專場,不僅客戶好感度與滿意度均達九成水準,亦有超過九成民眾認同中國信託推動藝文公益較同業投入,顯示已逐步累積口碑。
問:疫情衝擊之下,支持藝文推廣是否有面臨哪些挑戰,請問中信文教基金會為什麼決定今年將「助力藝文轉型」作為其中一項主軸,又將會如何推動轉型?
這兩年受疫情衝擊挑戰不小,2021年五月全臺藝文場館全面閉館,藝文產業實體演出及排練規劃幾乎停擺,許多表演團體在場館封閉後收入銳減。所以,我們今年以「助力藝文轉型」、「力挺藝文公益」兩大主軸,鼓勵表演團體探索表演藝術的當下與未來、開創嶄新表演藝術互動模式。
舉兩部新舞臺藝術節作品為例,中信文教基金會冠名贊助國家文藝獎得主何曉玫《肉身到虛擬:極相林》,這齣作品結合5G科技、虛擬實境,打破鏡框式觀賞模式,讓觀眾與舞者「身體共感」,探索舞蹈多面向的姿態;楊景翔演劇團的作品《啊!前進吧,地球。》線上版則是模擬觀眾視角,並針對線上版觀眾推出「劇本殺」。
我們希望,無論是疫後或是未來,觀眾和表演藝術的互動方式不僅是把劇場搬到線上,而是顛覆與創新,創造出截然不同、前所未有的藝術體驗。
文化內容策進院相信文化內容能夠成為企業CSR績效的助力,也期望透過標竿企業案例的趨勢報導,倡議文化的故事力為企業永續工作加值。今天與馮寄台董事長的專訪,讓社會大眾看見企業型基金會中的標竿領袖,是如何長期支持與孵育文化藝術產業,並且透過文化內容與客戶建立緊密關係,創造出良好的口碑形象。中信文教基金耕耘藝文工作行之有年,近年來更是靈活因應快速變遷的環境,不只創造出「一條龍式」的培育平台,也在疫情之下帶領表演團體轉型,以嶄新的表演形式延續藝術動脈。中信文教基金會相信藝術的力量足以改變生命,持續培育偏鄉學童與藝文工作者,為中國信託的企業永續力加值,是企業結合藝文的典範。
Tags: